新品上线|新冠病例惊现D614G突变,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六大突变体蛋白助力科研!
日期:2020-07-02 12:17:01
自新冠病毒(SARS-CoV-2)疫情全面爆发以来,经举国上下的不断努力,疫情终于得到了大幅的控制。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来得及享受这得之不易的喜悦,全球200多个国家新冠肺炎感染人数却不断攀升,截至2020年6月25日,新型冠状病毒已经感染超过950万人,累计死亡人数将近50万。
6月11日,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的确诊,打破了北京连续56天无本地报告新增确诊病例的短暂宁静。近期北京疫情因“新发地”相关多个聚集病例事件,出现疫情“小高峰”而受到全国广泛关注。
6月18日晚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新型冠状病毒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正式发布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市场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
三条数据来自北京市确诊病例基因组序列数据(NMDC60013901-01、NMDC60013902-01)以及环境样本基因组序列数据(NMDC60013903-0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向世界卫生组织及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提交了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向国际社会共享。
(原文序列数据有误,此处已更正,信息来源:http://www.nmdc.cn/coronavirus)
经过比对发现,3组序列病毒样本均存在D614G突变,并落在同一个进化簇中。
而近日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基因的一个特殊变异使得变异后的病毒株迅速成为了世界主流的病毒株。这个病毒株之所以能取得传播上的优势,是因为变异发生在新冠病毒的S蛋白区域,S蛋白对于新冠病毒来说就是一把开启细胞引发感染的钥匙。研究者认为这种改变可能导致病毒更容易和细胞发生融合,从而增强其传染性,此外还可能会增加“ADE效应”,即已感染过新冠病毒并有抗体的人若感染变异后的新病毒,症状会更加严重。
病毒的基因组变异是指其基因组上的碱基顺序发生改变。新型冠状病毒由于其为单链RNA病毒,更易发生突变。病毒的突变与重组对病毒的侵染能力、繁殖能力和病毒的检测、抗体有效性均密切相关,所以对病毒的突变和重组的监视是研究病毒至关重要的一环。
(信息来源:http://www.nmdc.cn/coronavirus)
中国科研团队早已发现“新冠病毒已突变”
2020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于发表了《关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续进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论文通过对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103个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分子进化分析,该研究揭示:新冠病毒已产生了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L和S两个亚型,其中S亚型是相对更古老的版本,而L亚型更具侵略性传染力更强。对不同亚型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新冠肺炎的差异化的治疗和防控。
三种突变体类型(V367F,W436R和D364Y)可能具有更高的感染力
2020年3月15日,南方医科大学张其威教授,暨南大学张弓教授共同通讯在bioRxiv上在线发表题为“RBD mutations from circulating SARS-CoV-2 strains enhance the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infectivity of the spike protein” 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SARS-CoV-2的RBD突变增强了刺突蛋白的结构稳定性,在武汉、深圳、香港和法国出现的三种突变体类型(V367F,W436R和D364Y)显示出更高的人ACE2亲和力,并且可能具有更高的感染力。
(信息来源:https://doi.org/10.1101/2020.03.15.991844)
感染力增强与D614G突变有关
该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结论:
1. G641突变占到了在所有分析的序列中占比高达64.6%,成为全球新冠病毒的主流毒株。
2. G641突变可以增强蛋白酶对S蛋白的切割能力,从而促使病毒具有更强的感染能力。
3. D614G的突变改变了S蛋白甚至是整个病毒的免疫原性,进而降低了康复期血清对病毒的敏感性。
(信息来源:https://doi.org/10.1101/2020.06.20.161323)
RBD(V367F) Recombinant Human Novel Coronavirus Spike glycoprotein(S) (V367F), partial(CSB-MP3324GMY1(M1)) 蛋白来源:Mammalian cell 蛋白标签:C-terminal 10xHis-tagged Measured by its binding ability in a functional ELISA. Immobilized SARS-CoV-2-S1-RBD (V367F) at 5 μg/ml can bind human ACE2 (CSB-MP866317HU), the EC50 is 65.58-90.16 ng/ml. Recombinant Human Novel Coronavirus Spike glycoprotein(S) (G476S), partial(CSB-MP3324GMY1(M4)) 蛋白来源:Mammalian cell 蛋白标签:C-terminal 10xHis-tagged S1(D614G) Recombinant Human Novel Coronavirus Spike glycoprotein(S) (D614G), partial(CSB-MP3324GMY(M1)) 蛋白来源:Mammalian cell 蛋白标签:C-terminal 10xHis-tagged 蛋白纯度:Greater than 90% as determined by SDS-PAGE.
蛋白纯度:Greater than 90% as determined by SDS-PAGE.
蛋白纯度:Greater than 90% as determined by SDS-PAGE.
—END— ——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生物·让科研变得有温度!—— 资源|基础研究数据库汇总 汇总|细胞器标志物通宵整理